日前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分别下发《关于开展向王克老师学习活动的决定》(鲁高工委〔2015〕19号)、《关于开展学习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鲁教师字〔2015〕18号),号召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在全校开展好学习王克、李振华老师先进事迹活动,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根据决定和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教师的重要论述,大力学习、宣传王克老师和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培育良好师德师风,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道德情操,奉献仁爱之心,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活动主题
学习先进典型,争做“四有”好教师
三、学习内容
1、学习王克老师先进事迹
一是学习他胸怀祖国、铭记责任的坚定信念,像他那样执著追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二是学习他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高尚情操,像他那样立德树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三是学习他要求严格、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像他那样一丝不苟,秉承严谨的教风学风;四是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像他那样心存大爱,自觉坚守师者本色。(王克老师先进事迹详见附件1)
2、学习李振华老师先进事迹
一是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牢记宗旨、心系百姓的优良政治品格;二是学习他脚踏实地、一心向教、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三是学习他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四是学习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学习、追求卓越的不懈进取精神。(李振华老师先进事迹详见附件2)
四、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党总支要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采取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活动,对照典型找差距、查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使广大教职工在学习中受教育、有收获。
2、做好结合文章。各党总支要把学习活动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师德建设和挖掘宣传学习身边典型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要以王克老师和李振华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大学贡献力量。
3、营造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舆论阵地,广泛宣传王克老师和李振华同志的先进事迹,使他们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要跟进报道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各党总支要把开展学习活动情况及时报送党委宣传部。
附件:1、王克老师先进事迹
2、李振华老师先进事迹
党委宣传部
2015年10月20日
附件1
王克老师先进事迹
王克,男,1948年出生于上海市。1978年3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1984年留校任教,1992年被评为教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数学系工作,二级教授,校教授委员会委员。2014年5月11日因病逝世。他曾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中国生物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生物数学报》编委,是我国数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三十年来,他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致力于数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艰苦求学 立志为师
王克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十七岁的他刚读完高二就被迫中断学业,作为知青下乡到敦化的一个山村,一呆就是9年。艰苦岁月没有打消他的意志和信念,国家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进入该校数学系学习。
王克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对学习的痴迷和废寝忘食一直被同学和老师称道。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他申请住进了教学楼收发室,而且一住就是7年,由此他也成了数学系的名人,同学们称他为“住在收发室的陈景润”。本科毕业实习期间,他在实习教师座谈会上说:“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力争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每节课都要成为精品课程,努力推动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让在场的所有人深受感染。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微分方程领域著名学者黄启昌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实现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
从留校任教到突发脑溢血去世,王克老师在讲台上整整站了30年。他常说:“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教师的使命,学生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我们,我们只有努力教授给他们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他们,误人子弟是不可饶恕的罪过。”30年来,他对职业的喜爱始终如初,从讲师到教授,从硕士生导师到博士生导师,无论身份如何变化,王克老师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于三尺讲台,并且常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虽然有的课已经讲了很多年,但他每次上课前还要认真备课,用心讲好每一堂课。他把板书和软件绘图巧妙结合,使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他的课不仅学生喜欢听,还吸引了许多年轻教师慕名前来。2010级本科生王汉文非常喜欢听王克老师的课,转专业之后还专门委托同学拍下王克老师上课的视频学习。到美国留学的博士生张春梅为了解决科研难题,特意嘱咐国内的同学发去王克老师的讲课录音。他知识渊博,许多涉及其他方向和学科前沿的知识也经常在讲课时信手拈来,被学生称为“数学百科全书”。
心系国运 潜心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作为高校教师,王克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投身数学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
无限时滞微分方程是当时国际数学界的热点研究方向,寻找到合适的相空间理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直接影响无限时滞微分方程的发展水平。王克老师及时开展该理论的研究,在没有更多参考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于1987年创立了Ch相空间理论,为无限时滞微分方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当了解到具复杂偏差变元的泛函微分方程研究非常重要而理论完全空白时,王克立即投入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该类方程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后来,他又系统研究了当代经济贸易当中的歧视现象,巧妙运用多元函数的偏导知识,改进了由美国学者加里·S·贝克尔创立的数学模型。
他不仅致力于数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期望在重大实际问题中寻求数学解决方法。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以后,他第一时间对SARS病毒的传播模型给予关注,带领团队投入这个领域的研究之中,由此开辟了随机生物数学研究方向,完成了国内第一部随机生物数学专著,为随机生物数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的潜心研究让王克老师在我国泛函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自1983年以来,他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SCI检索150余篇,撰写教材、专著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1996年他的名字被收入《世界数学家名录》。
立德树人 传道授业
王克老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他经常这样要求学生:第一要做好人,第二要做好事,第三要做好学问,而且这个顺序不能变。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他指导学生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都是学生,绝大多数论文的通讯作者也都是学生,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但王克老师说:“年轻人还要在学术圈呆好长时间,论文对他们来说更重要。”他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参加学术会议,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把自己结余的几十万科研经费都支持了学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张兆心与他素不相识,在科研中遇到难题慕名上门求助时,他热情接待并悉心指导。后来两人合作申请科研课题,谈到经费分配时,他说:“你们年轻人工作需要多,我自己没有任何要求。”为了支持张兆心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王克老师把自己写过的基金申请书和用心收集的资料毫无保留地送给他,帮助他两次申请成功。
王克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是我国数学界颇具影响的知名学者,以他的资历、学识和承担的教学任务,完全可以获得更多的荣誉,但每次评奖评优时,他都主动把机会让给别人,他说:“荣誉对年轻人很有用,你们就不要推我了。”他常年承担着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还主动承担系里难度大的教学课程。同时,他还利用休息时间为研究生开设讨论班,这样无报酬的“营养加餐”每周一次,连寒暑假也从不间断。
2013年暑假,威海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酷暑,王克老师仍然坚守讨论班讲台,他浑身湿透,不停地擦拭汗水,同学们劝他休息一下再讲,但他不肯,他说“早点讲完了,大家好开始新课题”。还有一次,王克老师骑自行车摔倒了,胳膊、膝盖和额头都受了伤,学生劝老师停几节课,休息一段时间,可王克老师却说:“我没事,讨论班不能停,讲完这一部分咱们就可以做东西了。”
他要求严格,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都认真审阅修改,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如今已是哈工大教学带头人的丁效华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二十年前读研究生时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讨论会布置我来讲一部分内容,有一步推导我在提前准备时觉得应该很自然,讲的时候就说‘显然’怎样怎样,老师就让我解释一下,结果我却没有‘显然’出来,站在黑板前一身大汗。这以后,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显然’这个毛病再没敢出过。”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培养的大批学生成长为国家重点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数学研究等相关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无论学生来自哪个院校、无论基础如何,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他都聚而教之,分类指导。小语种的研究生很少有人愿意指导,他却每次欣然接受。数学系青年教师李文学的第一外语是俄语,在攻读王克老师的博士时,阅读英文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都存在很大困难。王克老师以自己年近30岁开始学英文的经历鼓励他,不仅送给他英语学习资料,还经常询问他的学习情况,逐字逐句为他修改论文,帮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撰写英语论文。
丹心秉烛 大爱无疆
王克老师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学生的成长无处不见他的关爱和呵护。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范猛教授,当年完成自己第一篇论文时,王克老师亲自用EMTEX帮他排版,并且手把手地演示EMTEX的运行过程。看到范猛对计算机几乎一窍不通,打字也是“一指禅”,第二天便带了练习指法软件和CCT排版手册给范猛,并亲手教他指法。
2012年,吴瑞华报考了王克老师的在职博士,由于名额限制不能录取,王克老师深知在职人员考取博士的不易,从来不曾为了自己私事求人的他四处奔走,舍弃了下一年的招生名额,终于让她顺利入学。后来,吴瑞华从别人哪里得知,她感动得热泪盈眶:“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就没有机会成为哈工大的博士,如果不努力的话,我就对不住老师。”
2008级本科生陈知文大一时找到王老师,倾诉大学生活的困惑与迷茫,王老师认真地和他谈了如何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生活。后来每次遇到他,王老师都会关心地拉着他聊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陈知文准备考研时,王克老师用优秀学长的例子鼓励他,给了她温暖和坚持的力量。
2004年,6名硕士跟随王克老师从东北师范大学来到威海,初来乍到,生活诸多不便。他帮学生租房子,考察地理位置、住宿条件,就连学生们的床单被罩也拿到家里洗。研究生钟云娇刚结婚的时候租房住,冬天没暖气,王克老师把自己新买的电暖气送给她,如今家里有了暖气,当年白色的电暖气已经变成了淡黄色,但是钟云娇仍然不舍得扔掉,看到它就想起王老师,心里暖暖的,又酸酸的。
王老师听力不好,每次有学生问他问题,他总是轻轻地把耳朵尽量贴近,认真听完,然后笑呵呵地解答。王老师对学生的每封邮件都认真回复,申请出国深造的学生需要教授推荐信,无论何时找到王老师他都会欣然提笔,成全每个年轻人的梦想。
王克老师生活俭朴,一身运动服从长春穿到威海,一穿就是几十年,洗得发白了还不舍得扔,一辆自行车骑起来叮当响也不舍得换,就连家里的布置也十分简单,但他对学生却出手大方。他的博士李文学买房子急需用钱,他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五万块钱救急;博士生张向华家里有急事,他主动借钱解燃眉之急……
从教三十载,王克老师一直践行着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与操守。学生在“我爱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颁奖词中用数学术语这样评价:“他对学生的负责态度随着时间增大而单调递增,他的师德在所有学生中都可积。所以不论是柯西判别还是阿贝尔判别,王克老师都是同学们心中最爱的好老师!”
附件2
李振华老师先进事迹
一口地道的沂蒙山口音,一身半旧的中山装,一双沾着泥土的粗布鞋,他就是今年78岁的李振华老师。李振华扎根山东淄博沂源山区教书育人60余载,将一颗爱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老区人民的心中,为改变山区教育面貌倾尽了全力。
18岁那年,身为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李振华,肩背铺盖、手提行李,志愿来到了沂蒙老区偏僻闭塞的韩旺村支教。这里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村支书带他来到由3间破庙改成的教室说:“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一段麻秆燃尽就是一节课。”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第一课,教室里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
当时,沂源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37个贫困县之一,乡亲们靠吃糠咽菜度日,孩子们上学十分困难。面对这些物质和文化都极度贫乏的农民,李振华的心在剧烈颤动。家里从南京给他捎来大米,他颗粒不留,分给最困难的学生家长;看到烈属耿大娘手脚被蚊子叮咬得肿块斑斑,他立即回到学校把自己的蚊帐扯下来,给大娘挂上;学生头发长,没有钱理发,他便自费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他自制了28种教具,业余时间翻山越岭去孩子家里补课。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初中的升学率为10%,而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轰动了整个县城。
1982年秋,李振华到沂源县城关二中任校长。这是一所被当地人称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学校。“绝不能把‘次品’输送到社会上!”面对108名总惹是生非、入学平均成绩仅28.5分的特殊学生,李振华用心探索小目标分层推进法。经过3年的精雕细琢,最终,这些旁人眼里没有指望的后进生创造了毕业平均成绩全县第一、升学率达96%的“神话”。
李振华初到沂源时,连续3年没有回南京看望父母。不是他不孝顺,而是回家的路途太远,假期的时间太宝贵,他要给学生补课;不是他不想家,而是回家的车票太贵,来回要42元。那时他月工资21元,10元寄给父母,6元自己花,5元资助贫困学生。在李振华心里,42元钱可以资助多少孩子上学啊!
李振华关爱学生无微不至,对自己的儿女却心存亏欠。有一年春节回南京探亲,李振华带回来7个铅笔盒,正在上小学的女儿满心欢喜,以为肯定会有自己的,没想到,李振华最终都给了学生。父亲病危时,李振华放心不下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忍痛安排同为高考生的儿子回家伺候老人。儿子哭了:“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就指望着高考能改变命运。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理解我的。”第五天,李振华收到了儿子“爷爷病故”的加急电报,他一下子哭晕在地。
就这样,李振华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无怨无悔。为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他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女朋友,放弃了回父母身边工作的机会,婉言谢绝了省、市、县选调提干的好意,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学生身上。
1997年,李振华退休了。“教育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振华倾其所有,把半生仅存的1.5万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3份,分别捐献给他工作过的3所学校。现在,3所中学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累计资金已达296万元。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6000多人次。基金会建立以来,先后资助贫困学生800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2000余人次。
李振华平日把省下来的钱留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对自己的儿女却异常“吝啬”。有一天,李振华把三个儿女叫到跟前,拿出3包东西:一部李振华个人事迹电视专题片,一本记录李振华事迹的报告文学集,还有一份沂源县委《关于开展向李振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的文件,“我知道你们的日子也不宽裕,爸爸当年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今后遇到困难,有了委屈,就看看这几样东西吧”。孩子们流着眼泪,默默地接了过来。
这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书写着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者之歌,他曾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87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源自2015年10月8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