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4-01-11   浏览次数:609

 

三创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三创教育
    “三创型人才”是指以学科教育为基座,以通识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专业适应性强为塔身,以富有创造、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塔尖的复合型的、适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三创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动性、灵活性、质疑性、新颖性、自信心、坚韧力、独立性、想象力、洞察力和严密性。主动性是指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其锐意进取,执著追求新知识。灵活性是指其思维活跃,善于变通联想,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出非凡的主张。质疑性是指不为现成的观点所约束,敢于大胆发问质疑。新颖性是指不墨守成规,敢于弃旧图新,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自信心是指坚信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和研究能力,即使遭遇挫折和失败也不气馁,勇往直前直至成功。一项创造、创新或发明,一旦确定目标,必须要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要有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就是坚韧力。独立性是指不人云亦云,能独立观察和对待已知和未知的事物。一般来说,新的观点来源于合理的想象或偶然的灵感和机遇,想象力丰富,可突发奇想,有利于揭开创造和创新的序幕,这就是人才的想象力特征。洞察力则是指对环境有敏锐的感受力,能从他人所忽视的情况或细微中观察出事物的真谛。除此而外,当抓住灵感时,还要精心推敲,深思熟虑,以求完美的结果,这就是人才必须具备的严密性特征。
     “三创教育”包括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三大部分。创造教育重在实施创造性教学和培养创造性人才;创新教育重在引发创新理论及传授创新技法,培养创新品格;创业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体,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创造是建立新理论新方法,做出新的东西或新的成绩,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指的是创造革新,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创业是开创基业,创办事业,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全面利用现有条件开创新局面,辟出新天地。基于创造、创新和创业的教育,不仅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而且实际上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结的人才培养过程。把三者统一在一起是可能且可行的,正是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教育。
      二、“三创教育”对“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要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特别是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三创”型人才,就必须在大学中大力推进“三创教育”,使广大教师树立“三创教育”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办学思想。中华民族要想在21 世纪崛起,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而培养“三创型人才”就必须改进原有的教育模式,树立“三创教育”理念,切实培养三创人才:首先,“三创教育”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精神、能力主义教育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体现,它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与能力置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培养而展开。由此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视野开阔,认识新颖,学习积极主动,对新异事物、刺激反映敏锐,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三创教育”是因材施教的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人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对于那些基础扎实、智力超常的学生实施创造教育,偏重于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探索新知、新技术,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为将来作出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奠定基础;对于一般学生只提出创新教育的要求,偏重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三创教育”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育者不能越俎代庖,强迫、圈定或限制。
      三、“三创型人才”培养措施
     1.确立培养三创人才的办学定位
高校要为创新人才培养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趋同的现象,应鼓励各类学校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高水平,从而从共性的教育观念向特色的教育观念转变,形成学校定位多样化。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和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调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高校要围绕“创”字来确立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制订三创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三创教育入门、三创教育基础课、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造实践”,简称为“三段式”。首先是对新生进行科技引导及“三创”入门教育,使新生树立“三创”意识,感受知识经济和创新环境。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听有关“三创”教育的讲座,参观校内外发明创造竞赛的成果展览等,从而培养新生开阔的胸襟,坚定的意志,为日后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其次,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初步尝试自己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最后大四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运用和实践“三创”思维,开展“三创”活动,锻炼自己的“三创”能力。在这种的培养模式中,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这是因为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在知识、智力、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知识、智力、素质、能力是这一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大一着重于掌握基础知识,知识是开发智力,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大二、大三阶段主要是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促进知识的更快获取和拓展,促进智能的更大发挥和发展;到了大四,创业主体利用自身素质的潜能,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提升。而经过各种能力的优化组合,使自己的创造力也相应地得到提升,最后经过思维力和创造力的结合,就形成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创业人才。
     3.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来调整课程设置,引导学生个性化选课,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以知识“整合”或“集成”的思想构建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偏重专业需要,知识传授各自强调课程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状况。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更新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学科的新发展,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拓宽专业面,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加强工程实际能力的锻炼。从而使学生分析、归纳、判断和知识运用能力等得到有效的培养。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一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研发能力,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须具备较为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
     4.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气;其次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第三,要开展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第四,要鼓励学生创新和冒尖,施行“创新学分制”;第五,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当前高校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分数衡量教学成功为唯一标准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互动教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要充分发挥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奋进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双馨、乐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三创”精神和能力,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智力觉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等。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这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高校中凡具备条件的基础课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都采取向学生开放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设置开发性的综合实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等办法。而且特别注重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训练作用,题目大多选自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应用问题,由学生拟订方案、实验研究、撰写报告(论文),使学生在全过程经受严格训练,培养其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创办创业园或科技园。“三创”活动的主旨是鼓励毕业生的社会创业,使创业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和追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寻找一个创业的支点,支撑起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把握创业的活动。创办创业园或科技园是我国高校最典型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基本做法就是把社会资源引入创业园中,创业园将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吸引入园从事科研活动,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
总之,高校必须树立“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前瞻意识,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整合办学思想和办学体系,建立一支适应“三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把学生导向适应“三创教育”的教育、教学、学习生活,加强实践和开创性教学环节,开设“三创教育”系列课程,倡导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形成“三创型人才”教育实践群体。这是培养国家所用、社会所需人才的必由之路。
 
Copyright 2017-2027 滨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 邮编:256600 电话:0543-3191701   鲁ICP备07012503号-2